首頁
>
中國婦女網 >
親子
樂商高的人開朗活潑,能從事物中獲得具有正向價值的情緒體驗,不易被失望、恐懼或悲傷的情緒所困擾,更容易與他人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
快樂是一種能力,可以從小培養
標簽:親子 |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作者:陳若葵
■ 陳若葵
英國的一項研究顯示,一個人年少時的樂觀水平越高,其長大后越成功,也越幸福。積極心理學把人的這種樂觀水平與能力稱為樂商或樂觀智力。樂商高的人開朗活潑,能從事物中獲得具有正向價值的情緒體驗,不易被失望、恐懼或悲傷的情緒所困擾,更容易與他人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高樂商能幫助孩子克服經歷的各種困難,獲得成長和可持續發展。
樂商既有先天因素,也得益于后天養成。因此,父母有意識地從孩子小時候起培養與訓練他們的樂商,有助于孩子以積極樂觀的姿態笑對人生。
有愛有溫暖 孩子更快樂
樂商既包括一個人靜態的樂觀水平的高低,如個體使自己變得快樂的能力,特別是自我激勵的能力,也包括個體從所經歷的消極事件中獲取積極成分或力量的能力,以及影響或感染他人的能力。樂商較高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獲得幸福感的能力也更強。
溫馨的家庭氛圍和父母之愛是培育孩子樂商的土壤。具體來說,就是父母相親相愛,遇事商量,相互體諒,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父母能用直觀的方式表達并讓孩子感受到他們對自己的愛,如溫柔的目光、溫潤的話語、用心傾聽和尊重孩子的感受與需求、親昵的肢體接觸、友好的肢體動作,肯定、表揚、鼓勵等。同時,家長在日常陪伴中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及時給予情感支持,引導他們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陷入消極情緒時不鉆牛角尖,將情緒轉移到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事情上,也可以通過和父母聊天、運動、寫日記等方法自我宣泄,等心態平和了再回過頭來面對現實,尋求戰勝挑戰的途徑,從容樂觀地應對困難。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幫助孩子合理定位對自己的期待。當孩子經過一定的努力實現自己的期望時,孩子往往表現出興奮、樂觀的情緒,反之,很容易產生失望、消極的情緒。因此,家長要依照孩子的實際能力對他們提出相應的要求,不給孩子過多壓力。同時,當孩子為自己設定一個無法完成的目標時,家長要及時干預,幫助他們糾偏,讓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他們體驗不必要的挫敗感,產生悲觀情緒,長此以往,陷入習慣性悲觀。
讓孩子從掌控感中體驗快樂
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不希望自己被他人所左右。培養孩子的樂商,家長可以從一些小事入手,幫孩子找到對生活的掌控感,讓他們無拘無束、輕松自在地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切身感受自己是生活的主人。當一個人能掌控自己的行為,獲得成功,他們就能從中獲得快樂的體驗,也會更樂觀和自信。從這個意義上講,家長把控制權交給孩子,涉及孩子的事情跟他們商量,盡量尊重他們的選擇;孩子能力范圍內的事,包括孩子自己的事和家里的事,都放手讓他們去做,家長只代勞孩子能力不及的事情,更容易讓孩子體驗自我服務的快樂,進而養成自我激勵的習慣。比如,相對于父母安排的周日計劃,請孩子自己擬定周日安排,他們執行起來會更主動,也更容易給自己提出較高的要求。
請孩子組織或管理一些簡單的家庭活動,也能使他們從掌控感中獲得成就感,體驗責任感和臨時小家長的快樂,如全家人共同制定一個運動計劃,請孩子每天督促家人執行,或者由孩子挑選家庭每周共同閱讀的內容等,對此,家長應積極配合。另外,家長鼓勵孩子多與同齡人交往,參加一些集體活動,讓孩子在與同伴面對面的互動中學會尊重、合作、分享,學會溝通和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學習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些,都能給予孩子美好的情感體驗和更多的安全感,讓他們更自信,提升其心理彈性和樂觀指數。
引導孩子感恩生活中的點滴
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樂商水平可以通過后天學習獲得提高。家長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樂商,幫助孩子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和面對生活的習慣,收獲樂觀的性格,遠離無助或抑郁。
提升孩子快樂的能力,家長可以從教孩子捕捉即時快樂入手,即以身示范,引導孩子活在當下,隨時定格自己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快樂時光,如拍照或以視頻記錄快樂幸福的時刻、家庭中有儀式感的活動、慶祝一些有特殊意義的事情,以及能讓自己高興的生活點滴等,享受它,記住它,在以后不順心的時候,重溫這些曾經的美好時光,暫時忘掉眼前的煩惱,讓自己的心情在短時間內恢復到良好狀態,然后再直面困境,重拾信心和希望,找到應對的策略。
學會感恩有助于孩子養成樂觀生活的習慣,提升樂商。一個孩子如果能感受到自己與他人建立起一些有意義的聯系,感恩他人對自己的付出和人與人之間的關懷,無疑他是快樂的。為此,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從平淡的小事中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感恩身邊的人,從點滴小事中發現令人感動的元素,體驗幸福感。比如,安排一些家庭常規活動,每天晚上一家人一起分享當天發生的和自己有關的人和事,對那些值得感激的人和事,表達自己的感謝。比如,今天天氣這么熱,姥姥給我們做了豐盛的飯菜,真辛苦,我們要謝謝姥姥;媽媽今天胃受寒了,奶奶特意給媽媽準備了熱水袋,媽媽要謝謝奶奶……通過這些瑣事,讓孩子感受家人之間的關懷、付出,感恩親情、人情和生活。
與學習感恩相伴的,是引導孩子做善事。研究發現,通過幫助他人獲得的快樂是人性得到滿足后釋放的快樂,是一種深層次的快樂。所以,父母可以從鼓勵孩子做家務開始,幫助他們在家庭生活和與家人的互動中感受快樂。進而,帶孩子參加一些公益活動,體驗幫助別人的價值感。做善事并不意味著你要付出很多,也并非壯舉。其實,孩子做一些微小的善事,比如幫別人拿一件物品,在路上主動給別人讓路,把不需要的玩具或書籍捐贈給需要的小朋友……這些小事,都能讓孩子從幫助他人中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友善,從而獲得持久的快樂。
俗話說,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差,而微笑本身就是一種交際手段,即使我們對不認識的人微笑,也能贏得對方的好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微笑能使人更容易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家長平時多鼓勵孩子遇到好事懂得分享,遇到壞事主動向別人尋求幫助,接受現實,對可控的事情要保持謹慎,對不可控的事情要保持樂觀,與身邊的人友好相處、微笑以對。這樣,能增強孩子的社交技能與心理彈性,有效提升孩子的樂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