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婦女網 >
觀點
深入理解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豐富內涵
標簽:觀點 | 來源:中國婦女報
閱讀提示
中國的傳統社會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傳統的家庭教育實際上兼具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功能。在眾多的文化典籍中都有著對家庭教育的專門論述,這些記錄在書籍中的字句和人們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蘊含著豐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如今,我們應強調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以期為當代家庭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視角,為奮進新征程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于暉 張淼
中國的傳統社會非常重視家庭教育,與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明確加以劃分的當今不同,傳統的家庭教育實際上兼具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功能。在眾多的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到,除了先秦的禮法、漢代的家法以及六朝以后出現的家訓、家規、家儀等,都有著對家庭教育的專門論述,這些記錄在書籍中的字句和人們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蘊含著豐富的家庭教育思想。
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
首先,是關于和善的教育。中國傳統文化以善為本,以和為貴,注重人際的和諧關系,追求和善的目標和價值取向,時至今日歷久彌新。在行為規范上,人們推崇“中庸之道”,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知足常樂”“自治其心”,提倡以和善為根本準則來看待與處理問題。在中國傳統的和善文化的滋養和浸潤下,寬宏大量、與人為善、忍讓為懷成為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譬如,明代袁氏兄弟的《庭幃雜錄》中記載了一段關于其母李氏與人為善的故事。當鄰里間發生矛盾沖突,李氏不僅不予計較,還告誡子女要寬厚待人。李氏對子女的教育是基于和諧人際關系的考慮,可以說是古人鄰里間和睦相處的經典事例。這種德行是古人立身處世的態度,而并非人善可欺。正如明代孫奇逢在《孝友堂家訓》中所言:“與人相與,須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為人所容?!毕啾戎?,雋不疑的故事則更體現出家教對個人成長所具有的約束作用,“嚴而不殘”是后人對雋不疑非常中肯的贊揚,也是對雋母教子的一種肯定。
其次,提倡節儉、反對懶惰。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戒奢從簡可以說是人們崇尚的一種道德修養。關于這一點,古人講得非常明白?!蹲髠鳌酚涊d:“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薄墩撜Z》則言:“奢則不孫,儉則固?!鼻宕鴩诮逃L子曾紀澤時提到“治家以不晏起為本”“除勞字儉字之外,別無安身之法”。
“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泵鞔枷爰依钯椬珜懙摹妒肪V評要》中有一則關于宋太祖趙匡胤教女節儉的故事,為后人所津津樂道。永寧公主出身皇室,穿些綾羅綢緞不算特別過分的事情。趙匡胤從社會影響的層面出發指責女兒鋪張,既是對子女的嚴格要求,又是其本人節儉作風的延續??梢?,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中所推崇的節儉,并不是要求孩子們永遠生活在精打細算、省吃儉用的狀態下,而是說即便是擁有相對富裕的物質條件,也要有“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
再次,教育子孫要為官清廉。不可貪贓枉法,這在任何時代,特別是官宦之家都是對子女教育的重點。歷朝歷代都有關于父母要求子女為官清廉的記述,宋代包拯的《包孝肅公家訓》最為著名,其中提到“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痹嵦偷摹多嵤鲜痉丁芬裁鞔_寫道:“子孫出仕,有以臟墨聞者,生則削譜除族籍,死則牌位不許入祠堂?!痹诮逃优疄楣偾辶耐瑫r,父母還時刻提醒他們不可倚勢凌人。清代林則徐叮囑夫人“務囑次兒須千萬謹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勢,與官府妄相來往,更不可干預地方事務”。這些家規家范都表明,古人對于廉政一事有著極高的標準和要求。
此外,中國傳統家教也非常重視對子孫修身的教育。如馬援教育子侄“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又如清世宗康熙所言“戰戰栗栗,兢兢業業,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斯誠不愧于屋漏而為正人也夫”。教育孩子要立節、立志、立行,要與友忠信,與人篤敬,這些內容無論在什么年代,都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主要特征
首先,中國傳統家庭教育具有文化同源性的特點。盡管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區存在一些細微的差異,但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同源性表現在對道德價值觀、孝道和禮儀的共同強調。這些核心價值觀維系著中國傳統家教文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使其能夠傳承至今。
僅以教育子女為官清廉一事舉例。戰國時期田稷的母親在得知兒子拿來路不明的錢孝敬自己時說:“不義之物,不入于館。為人臣不忠,是為人子不孝也?!睍x代湛氏指責陶侃說:“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睘檎缘伦鳛橹袊鴤鹘y文化中一個最重要的道德維度,是為官從政的基本行為準則。當得知子女涉及公私不分、濫用職權謀取個人私利的行為時,父母都會進行嚴厲的批評和指責,歷朝歷代皆如此。
其次,父母的身教作用重于言教。老子所謂的“不言之教”,正是以自身的行為所進行的潛移默化教育的結果??鬃又鲝垺罢讼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隋代顏之推尤其強調長輩以身示范的必要性,其在《治家》篇中提道:“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前文提到的《庭幃雜錄》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此書為袁氏五兄弟根據父親袁參坡、母親李氏夫婦平時對他們的訓示回憶、整理而成,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使子女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間接表明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是在“以身作則”“潛移默化”中進行的。
再次,提倡慈嚴結合為我國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父母與子女的血緣關系造成了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中愛子與教子的最大矛盾。中國傳統家庭教育向來講究慈嚴結合,所謂“教子宜嚴”并不是說對于子女要一味地訓誡,而是在嚴格要求的基礎上更講究循循善誘,寓理于情。明代司馬光在愛子與教子的問題上提出:“慈而不訓,失尊之義;訓而不慈,害親之理;慈訓曲全,尊親斯備?!笨梢?,慈嚴結合作為我國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是值得當代社會大力提倡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中國傳統家教文化是古人對于家庭教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結晶,作為文化領域的觀念形態,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文化同根性。如今,我們應強調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以期通過深入理解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文化內涵,透過對傳統底蘊的解讀與現代對接,為當代家庭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視角,為奮進新征程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作者單位: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