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婦女網 >
觀點
開展性別平等的科學活動促進科學文明的繁榮發展
標簽:觀點 |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作者:王海媚 張瀚之
·編者按·
考里科和呂利耶兩位女科學家,分別獲得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物理學獎,讓人們對于女科學家的討論和思考更加熱烈,也讓人們對于實現科學領域的性別平等充滿期待。而性別平等正是科學文明發展的內在要求,排除性別偏見是科學保證其客觀性必須滿足的前提條件。本文作者認為,在科學文明中納入性別平等,充分賦予女性主體性,是科學文明自身不斷發展以適應時代變化的新的、更高級的需求。
■王海媚 張瀚之
隨著2023年諾貝爾獎的陸續揭曉,女科學家再次成為科學界和大眾關注的熱點。10月2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科學家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魯·韋斯曼。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皮埃爾·阿戈斯蒂尼、費倫茨·克勞斯和安妮·呂利耶??祭锟坪蛥卫畠晌慌茖W家的獲獎,讓人們對于女性科學家的討論和思考更加熱烈,也讓人們對于實現科學領域的性別平等充滿期待,而性別平等正是科學文明發展的內在要求。
客觀性是科學文明的核心原則
科學文明是在科學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有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精神產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茖W文明強調科學知識對于推動社會進步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要求科學必須具有客觀性和中立性。開展性別平等的科學活動正是科學文明的內在要求,排除性別偏見是科學保證其客觀性必須滿足的前提條件。然而,縱觀科學發展史,科學一直處于由男性主導的狀態,存在明顯的性別不平等特征,由此導致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缺乏充分的中立性與客觀性,這是對科學文明內在要求的偏離。
科學是“人類積累的反應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科學文明是關乎科學的文明,具體指人類在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等方面取得突出進展的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精神產物,其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產生影響,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因素。唐君毅先生認為,科學文明,或者說科學精神起源于“現代科學之父”弗朗西斯·培根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觀點,“而培根之仿天國建人國,即要人重自然知識,求征服自然,由此而開啟近代實用科學之精神。此即文藝復興時之技術藝術中,重塑造自然之精神之一推進,再加上近代理論科學之成就,而有近代之科學文明”。
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和客觀性是培根科學觀的兩個核心。一方面,他認為自然是可以被人類了解和掌握的,關于自然的規律,也即科學知識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們是征服自然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1597年,培根在《沉思集》中寫道:“知識本身就是力量”,其在《新工具》中還有“人類知識和人類權力歸于一”的表達,這些語句都在強調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并把科學知識與權力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培根還強調科學的科學性、客觀性和中立性,認為科學家必須盡可能地排除或者壓抑個人偏見、不成熟假說、個人愿望與傾向等人為的因素對科學的干擾,從而確??茖W的客觀性??茖W與科學文明發展至今,這兩個核心原則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科學文明強調科學知識重要性,將科學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科學文明強調科學方法的重要性,要求中立、客觀地獲得和運用科學知識,對社會發展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隨著科學與技術逐漸融合、趨于一體,科學文明對于客觀性的要求也適用于科學技術的生產和運用。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科學文明強調客觀性,但其在誕生之初就包含了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在培根的科學觀中,女性與自然一樣是被男性認知的客體,不具有主體性,當培根將科學知識與權力聯系在一起,掌握科學知識的男性與被觀察、被認識的女性之間的不平等權力關系也被建構起來。這種科學性別偏見延續至今,對科學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性別平等是科學文明的內在要求
科學文明強調的科學性與客觀性要求開展公正、無偏見的科學研究,保證科學不受到任何人為因素的干擾,其中包括基于性別、種族、宗教、文化和國籍等原因的偏見。因此,去除科學中的性別偏見、開展性別平等的科學活動才能符合科學文明的核心原則。然而,從產生發展至今,科學仍然沒有實現完全的客觀性與中立性,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科學中存在明顯的性別歧視。宏觀來看,幾個世紀以來,科學長期由男性主導,女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排斥在外,可以說,人類科學發展史就是一部忽視和歧視女性的歷史,因為“女性對科學研究的貢獻被系統地剔除出了科學史”。具體來看,科學知識的生產和科學技術的實際運用也都偏離了科學文明對客觀性與中立性的要求。
當下,科學在推動社會變革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科學技術的影響深入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現在的科學技術依然存在性別歧視。20世紀中后期,女性主義者開始關注“性別與科學”議題,研究內容就包括對科學是否具有客觀性進行反思和批判,女性主義者普遍認為,男性在科學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婦女被隔離在外,這樣的科學是帶有偏見的、不客觀的,甚至這些科學偏見“早在科學假設的生成階段就出現了”。男性學者也同樣發現了這一問題,比如德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格奧爾格·齊美爾就指出:“科學判斷的客觀性從要求方面來講應當面向全人類,但其‘真實的歷史構造’卻是‘完全男性化’的?!?/p>
由于女性主體性和性別視角的缺失,不客觀的科學會帶來諸多消極效果。性別數字鴻溝的出現就是典型例證,2023年3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強調“性別數字鴻溝正成為性別不平等的新面孔”。比如,不合理的算法非但沒有呈現社會事實、解決偏見,反而在數字空間和現實世界放大了性別歧視;基于男性患者醫療數據做出的治療決定可能損害婦女的健康;在汽車行業,基于男性身體的安全保護設計可能無法為女性提供適當有效的保護,甚至危害女性的安全;網絡空間正在成為婦女和女童被男性監視、攻擊、控制或者詆毀的場所;數字技能不足導致婦女和女童沒有足夠的社會競爭力,使她們更容易陷入貧窮處境等。
性別平等促進科學文明的繁榮發展
指出科學存在性別偏見、缺乏客觀性的問題,不是要掩蓋科學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科學技術和創新一直都是社會進步的基石,也是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的基礎”。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使人類生活取得前所未有的改善的同時也帶來新的嚴峻挑戰,而這些挑戰都源自科學中的偏見與不客觀。因此,開展更加平等的科學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開展性別平等的科學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當下,在“由男性主導的世界和男性主導的文化”,特別是“以男性為主的”數字技術的影響下,“全球婦女和女童權利在取得多年漸進式進展后出現倒退”。因此,古特雷斯希望國際社會為婦女、女童和世界勇往直前、改變這種現狀。他呼吁所有領導人采取措施促進婦女和女童的數字技能教育和培訓、開發和使用符合人權和性別平等觀念的算法以及其他有效措施。這些措施的目的都在于增進女性在科學中的主體性與參與度,改變科學中性別視角缺失的現狀。
開展性別平等的科學活動,是科學文明發展的需求??陀^性是科學的本質屬性,也是科學文明的核心原則,但目前科學和科學文明都沒有達到這一要求。帶有性別偏見的、缺乏女性視角的科學必然是片面的、不客觀的,忽視女性主體性的科學文明也違背了其本身關于客觀性的核心原則。因此,消除科學中的性別歧視,開展性別平等的科學活動,是科學文明的內在要求,而在科學文明中納入性別平等,充分賦予女性主體性,是科學文明自身不斷發展以適應時代變化的新的、更高級的需求。
(王海媚為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研究》編輯、博士;張瀚之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