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婦女網 >
家庭 >
家庭教育
拜師禮是一堂家教課
標簽:家庭教育 |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作者:薛元箓
作為教師節的余音,曬出送給老師的禮單,是家長們交流的熱門話題。而送與不送、禮物的輕重,則又是話題的重點。
給老師送禮,普遍認為始于孔子?!墩撜Z·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币馑际?,凡自愿給我送上十條肉脯的,我從沒有不教他的。束脩之禮也因此成為古代中國尊師重教傳統的一種表現形式。
不過,束脩之禮,只是拜師禮,是一次性的見面禮,并非年年交歲歲送。而且,接受拜師禮的同時,老師還要回禮。這樣,束脩之禮就突出了禮儀性質。至于拜師禮的分量幾何,按朱熹的說法,“束脩其至薄者”。禮輕情意重,這也符合其禮儀性質的要求。
對照束脩之禮的傳統語意,如今的家長們在交流送禮之時,恐怕都需自我檢討,給老師送禮的初衷是什么?是否摻雜了攀比的雜念?
許多家長并不避諱這樣的理由——為了孩子不吃虧,因為“誰送了什么老師不知道,誰沒送老師一定知道”。顯然,花錢買公平,完全背離了拜師禮的尊師之道。而以不公平的方式博取公平,也永遠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公平。
至于束脩何以能被定格為傳統拜師禮,體現的也正是古人強調一律、避免攀比的智慧。包括束脩六禮的格式化,體現了教育平等的樸素理想。以此衡量,處心積慮于送禮不落人后,這樣的心機,難道不正是對公平的傷害嗎?
更應該引起家長們思考的是,如此送禮的觀念和行為,將會對孩子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常言道: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個“好”字,專指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其中,身教對孩子的影響尤其深遠。所以,在每一次給老師送禮之前,建議家長們都能面對自己的孩子,認真思考:我為什么給老師送禮?我到底在向孩子傳遞什么樣的信息?這應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堂課。
事實上,對孔子所言“束脩”的考據,自古就存在爭議。另一種解釋是,束脩是15歲的意思。若如此,“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意思就變成了,凡年齡到15歲者,我就教他。跟送不送禮,已經沒有關系了。(薛元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