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婦女網 >
家庭 >
名人之家
曾志之女陶斯亮:
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是母親對我的希望
標簽:名人之家 |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作者:陳姝
編者按
今年“七一”是黨的101歲華誕?;厥撞憠验煹闹袊锩?,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前仆后繼,不怕犧牲,英勇奮斗。
英雄不朽,精神永存。本期《口述》版特邀請兩位革命后代追憶母親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 口述:陶斯亮
■ 記錄:陳姝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人物簡介·
曾志,無產階級革命家,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黨組織戰線杰出的領導者。1911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宜章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陶斯亮,曾志的女兒,196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市長協會專職副會長兼女市長分會執行會長、中國城市發展報告理事會副理事長等職。
我又一次夢見我的母親,她的笑容依然那么溫婉,目光依然那么堅毅。我很感激這不期而遇的夢,讓我在回憶中享受母親帶給我的溫暖與力量。
一生看重“共產黨員”這四個字
母親去世的時候,正是暑氣漸濃的六月,她走得很安詳,她用顫抖的手在遺囑上寫完她的名字后,就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母親的名字雖是一個普通的名字,但是對她而言,曾志這個名字承載了一名共產黨人的遠大理想追求和自我革命精神。
1926年,母親在湖南農民運動講習所入黨,并如愿成為一名革命軍人,從此開始了她的血雨腥風、曲折坎坷的革命道路。之后,她把自己的名字曾昭學改為曾志,一個爭做有志氣的人。她用生命譜寫忠誠,把理想付諸實踐,她的名字也留在了歷史的記憶中。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這句話,是她一生中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她一生看重“共產黨員”這四個字,不忘入黨時莊嚴許下的誓言,永遠保持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曾志
參加革命后的母親,經歷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曾經在蘇區、游擊區、白區、國統區、解放區等各種復雜環境下工作,生死對她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對黨的事業竭盡全力,因為黨的利益永遠是第一位。
令我感觸比較深的是,母親冒著生命危險千里尋黨的故事。1935年春,閩東蘇區失陷后,母親與黨組織失去聯系,歷經20個月的風風雨雨,終于在上海找到了黨組織。盡管她也遭受多次處分和政治審查,其中有不少委屈,但她初心不改,舍生忘死為黨工作。
在她的人生字典里,根本沒有任何特權思想。對自己的親生兒子石來發,她也不動用手中的權力安排工作,而是鼓勵石來發回到井岡山當農民,甚至鐵面無情地拒絕了孫子石金龍戶口“農轉非”的要求。解決孫子們吃商品糧問題,對母親而言并不是一件難事,我也曾問過一向熱心助人的母親,為什么不幫助自己的孫子呢?母親說當年干革命流血犧牲,就是為了能得到一塊田地,怎么說不要就不要了呢。
對于母親這樣的回答,時間已經證明當初母親的抉擇,如今我大哥家四周是廣闊的稻田,屋前有一口池塘養著魚和鴨,好似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畫,很多親朋好友去過我大哥家后,無不羨慕那里的山水田園,美麗的鄉村生活令人向往?;蛟S侄子們也能感受當初奶奶的決定是多么睿智吧!
用母親自己的話來說,她只是一個革命的幸存者,那么多好同志、好戰友、好朋友都倒在了血泊里,她卻三番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幸運地活了下來。她不能忘也不敢忘那些曾與她休戚與共的老百姓。與那些年輕的捐軀者相比,她覺得自己已經得到了太多太多,再有任何的非分之想都是罪過。
她病逝前,讓我從她的80只信封(工資袋)中掏出了幾萬元現金,并囑咐我一定不要扔掉那些信封,因為它們可以證明這些每一筆都是她的清白的辛苦錢。母親向我口述了她的遺囑,共產黨員不應該有遺產,子女們不得分她的這些錢。她要將錢交中組部老干局,給祁陽和宜章貧困地區建希望小學,以及留作老干部活動基金,再留一些做出版她的回憶錄之用,去世后喪事從簡,遺體交醫院解剖,有用的留下,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廣州白云山下,一部分埋在井岡山的松柏樹下。
確定無誤后,母親才用顫抖的手,簽了她一生中最后的“曾志”二字。平凡又偉大的母親,就這樣悄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回望母親走過的87年人生之路,讓我不得不感嘆,母親一生都在為黨的事業鞠躬盡瘁。七十年的黨性錘煉,淡泊名利,樂于奉獻,她一生都在保持著共產黨員本色。
“您所奉獻的遠遠超出一個女人,您所給予的遠遠超過一個母親!”這是我寫在她挽聯上的一句話。在母親離世的這二十多年里,我不知有多少次夢見她,夢里夢外,她從未在我的人生中消失過。每每回想起母親的一生,觸動我的永遠是對黨對祖國對人民那份深沉的愛,她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風范一直激勵著我,是我一生追尋學習的榜樣。
在艱苦樸素、清正廉潔的作風中感受母愛
我出生在20世紀40年代,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中長大,從小就經歷了與父母別離的生活,大概在我三四歲的時候,父母親準備到湘贛粵一帶開辟新的抗日游擊區,我被留在了延安,由八路軍老戰士楊順清照顧我長大。從我記事起,耳邊的炮火聲、急促的防空警報聲時不時都會響起,或許正是自己的這段經歷,讓我更加敬畏英雄、敬畏生命。在我后來讀大學時,我毅然選擇了從醫這條道路,父母親也認為,醫學是一門技術,能夠真正為人民做點實事。
我真正和母親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是父親陶鑄含冤去世后。我和母親朝夕相處了28年,在這28年,耳濡目染母親的教育,她從來不會主動要求你做什么,或許是長期的革命生涯,特別是險惡的秘密工作環境,使她養成了不輕易流露感情的性格。所以我和母親在默契中傳達著感情的信息,我從來沒有當面對她說過類似“媽媽我愛你”的話,但是無形中,母親的一言一行都感染著我。

1994年,曾志與陶斯亮(右)在松風石前合影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母親每花一筆錢就要在賬本上詳細記錄,從來不含糊。一年四季,她幾乎不會給自己添置新衣服,都是三四件襯衣換洗,她的茶杯是沒有把手的,一個牙刷也要用很久,梳子掉了梳齒也堅持用,從來不會用什么護膚品,從來不倒掉剩飯剩菜,都要全部吃完。有一次,母親坐公交車去購買生活物品,其實她也可以坐公家的車,但是她從來不會享受本應該享有的待遇,沒想到那次她坐公交車出了事。那時候公交車秩序較亂,大家都在蜂擁而上,母親比較弱小,被擠在公交車門外,頭部被車門夾住,被醫院診斷為腦震蕩。
在生活中,我們家像大多數家庭一樣也會有代溝,也經??目慕O絆。代溝主要在生活態度與方式上,比如我一開始不太理解,母親明明可以不擠公交去購物,非要擠公交擠出個腦震蕩。但是,我后來漸漸理解了母親骨子里的艱苦樸素、清正廉潔。
我的兒子有次在餐桌上說:“媽媽總是把好肉夾到我的碗里,我總是把我不想吃的下意識地給姥姥,姥姥總是特別自然地就吃了!”兒子的話輕描淡寫,卻表達了我們一家三代人的關系。
對物質生活淡泊的母親,卻對精神信仰非常執著,這種巨大反差就是母親品格上的最大特色。我把困難、挫折或者委屈告訴母親時,她回贈給我的永遠只有一句話:“你是共產黨員,你干的是一番事業,而不是為某個人干的,因此不必在意某個人對你怎樣?!?/p>
受母親的影響,我在24歲那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從年輕時就樹牢了道路自信,深深牢記黨的教導,認準了目標只管前行,從來沒有迷失過方向,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事。如今,“不亢不卑、寵辱不驚”成了我的座右銘。
發揚樂于奉獻、淡泊名利的精神
回首這一路走來,如今我已 80多歲,這一生雖然歷經許多坎坷,但感覺自己是幸運和幸福的,生活得無怨無悔。我當了20多年的醫生,做了30多年的慈善,50歲時到成立不久的中國市長協會任職,同時在中國醫學基金會兼職,創建了愛爾公益基金會,在中國市長協會一待就是24年,直到74歲才退休。
在做慈善工作時,祖國的邊遠地區都留下了我的足跡。我先后發起了“智力工程”、東鄉扶貧助學行動、“世界從此歡聲笑語”中國項目、“向日葵計劃”等多個公益慈善項目。迄今為止,我所領導的公益機構就義診篩查了上千名腦癱患兒,累計救助近400名腦癱患者。
或許有人好奇,我后來為什么一直從事慈善,其實一開始也不是特意就接觸慈善,但是在做慈善時,我感受到奉獻就是一種快樂。
20世紀70年代,當時我在解放軍第七醫院當醫生,被派遣到甘肅臨夏的一所醫院工作,在那里待了三年,我經常一個人下鄉去征兵體檢。那時候的東鄉縣城,整個縣城就是幾間泥坯房,夾著一條黃土翻飛的公路。當我為大約100多名東鄉征兵青年做完體檢后,發現東鄉體檢的青年不合格,主要還是發育不良,身高體重達不了標。當時的東鄉無論是環境,還是老百姓生活都非常艱苦,這很觸動我的內心,這無形之中也促進我后來從事公益慈善工作。
我前前后后去了很多次臨夏,2000年,我邀請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夫婦、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吳青重到東鄉考察教育扶貧,之后連續幾年帶女市長們去做“手拉手助學活動”,讓東鄉的女孩們能上得起學。
回想當初1968年,我第一次到東鄉縣看到的那一幕,與如今的東鄉風貌相比,那簡直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東鄉的變化只是國家繁榮富強發展的一個小小縮影。
要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這是母親生前對我的希望。我會繼承母親樂于奉獻、淡泊名利的精神。我奉獻,我快樂!只要自己身體允許,我會永遠助人行善。
- 分享:
- 編輯:崔春婷 ????2022-07-01
評論